闺蜜间的悄悄话,以一种民间女性自创的特殊的文字传递,这就是来自湖南江永的国家级非遗女书。如今,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在北京有了第一家体验坊,落户顺义区空港街道明悦港产业园。上周,记者前往探访,近距离了解女书文化,并体验了女书描红、八角花剪纸等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独属于女性之间的专属文字是什么样的?一条或数条流畅的线条为主体,从右上划至左下,或以墨点伴在线条周边,带着一丝神秘感。“女书是一种来自于传统社会中女性之间交流特殊的文体存在。在古代,女性无法像男人一样学习写作,在江永女性中间也就独创了这样一种字体,主要用于记事、自诉,它更多用在女性之间诉说情缘。”明悦港女书工作室负责人徐焰介绍,这一独特的文字,在古时女性的人生重要环节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女孩出嫁时,闺中密友或者姐妹常常会送她一份自己手工缝制的笔记本,这个本子叫做‘三朝书’,会伴随女孩一生,她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记录在这个本子上,就像是一个不为外人知的‘树洞’。到终老时再将其烧掉,将自己心事和小秘密一起带走。”
今年是《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满三周年。走进餐馆,践行“光盘行动”;上路行驶,礼让行人……不少市民发现,发生在自己身上可感可见的文明行为正在悄然提高。今年4月,最新测评显示,2022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90.69,再次实现稳中有升,保持了“十七连升”的良好态势。三年来,首都文明行为促进工作正在全面融入城市治理,文明理念正在深度融入市民生活,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正在不断提升。 首都精神文明是北京的一面旗帜,也是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和软实力。2020年6月1日,25页、共计六章六十三条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为北京深入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供了法治保障。《条例》的实施,既为各部门开展文明治理提供了抓手,也为首都市民规范自身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
明清以来伴随着全国性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北京作为都城,消费中心地位不断形成并巩固,集中体现在居于中心并辐射全国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具体表现在辐射全国的商品流通、远涉重洋的对外贸易、体系完整的市场布局、日益深入的区域联动等方面。 明清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货,纷纷汇聚到京城的商业市集,所谓“五方物产,九土财货,莫不聚集于斯”。据北京崇文门税关档案统计,崇文门税关每年税收额可高达30余万两,是清代征收进城商货税最多的中央税关,被誉为“天下总汇之区”。清代每年沿运河北上来京的漕船多达6000余只,随船而至的各类油酒、茶叶、布匹、白糖、纸张、瓷器等数十种商品,“均为京师日用必需之物”,成为京城庞大市场消费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