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6日的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据市卫健委通报,5月26日0时至15时,本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6例;隔离观察人员7例,社会面筛查9例。新增感染者16例,说明北京疫情总体可控,正处于收尾阶段。但社会面筛查9例也提醒我们,社会面仍存在隐匿传染源,传播链尚未切断。疫情防控处于攻坚阶段,防疫远没有到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把潜在风险捞干净,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奥密克戎毒株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疫情处置就必须快上加快。“快”成为发布会上的高频词汇。单看社会面筛查出来的9例数字,一些人难免会有疑虑。但与新增社会面病例直接相关的数据表明,只要落位管控要快、流调溯源要快、密接判定转运要快,社会面隐匿传播风险就会大幅降低。在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要高质量开展核酸筛查,对病例活动轨迹范围内的风险人员降低混检比例或采取单人单检的方式,把潜在风险捞干净。针对重点人群调整核酸检测方式,同样体现以快制快的原则,就是要尽快缩小对隐匿传染源的包围圈,是和病毒抢时间,也是对风险人群高度负责的态度。
社区疫情防控全面从严,扫码登记、验码测温、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这些是社区(村)严格人员管理,严堵社会面防疫漏洞的必要举措。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近日接到举报,反映一些小区日常防控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本报记者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赶赴多个小区实地探访,发现部分小区大门卡口值守存在宽严标准不一、对小区居民查验不严、夜间大门无人看守,个别小区甚至有光说不做、值守懈怠等问题。虽然本市疫情总体可控,但全市上下还不能松劲,特别是社区防控网还须织得再密一些。 “请您扫码、测温……”在小区大门值守点位,扩音器里反复播放着防疫要求,标语、通知贴在门前;桌案上健康码、测温枪、消毒液、登记本一样不少……防控措施挺齐全,但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居民仍可以随意进入,小区值守人员或熟视无睹,或草草放行。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题为《下一个新冠病毒“关切变异株(VOC)”在哪》(Where is the next SARS-CoV-2 variant of concern?)的评论。评论表示,某个免疫力低下的新冠感染者体内可能正在进化着一个新冠病毒变体:它具有高度传染性、能挑战现有免疫和疗法。 这篇评论文章会聚了众多病毒研究界的大咖,包括剑桥大学的古普塔(Ravindra K Gupta)、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Thomas P Peacock、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汉纳格(William Hanage)等。评论称,新冠大流行的特点是一波又一波的病毒新变异株席卷全球。这些变异的最终来源尚不确定,但初步证据表明,至少有一些变异来自于新冠病毒的长期感染者,例如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感染者。在他们的身上能够观察到这种现象。
全球化智库(CCG)近日发布研究报告《乌克兰危机不会终结全球化》。报告分析指出,乌克兰危机给世界经济贸易和供应链带来突然性扰乱,给全球化带来重大冲击。危机在能源和粮食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但在贸易、投资、供应链和价值链方面的影响有限。乌克兰危机不改变全球化总趋势,全球化基本特征依然稳固。 报告同时指出,全球化布局遵守生产力规律,美国及其盟友以价值观划分“全球化阵营”的做法难以实现。印太经济框架以东盟为中心,排除中国,但2021年美国与东盟十国3837.3亿美元的贸易额,仅为中国与东盟的43.7%,有多少可行性是不确定的。欧洲经济深受对俄制裁之害,将使制裁在实施中不断打折扣,从而也减少了对全球化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