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乡:您在山东做工人时读到王小波,被感动了,后来是如何动念来写传记的? 房伟:我第一次接触王小波是在1997年,那时我在一家企业工作,读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书是《白银时代》,初读感觉和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有很多差异,这也对我的文学观念造成了冲击。但那时还不太理解,过了一段时间,经过了社会的摔打,对他的作品又有了新的感悟,从《黄金时代》开始,系统阅读王小波的作品,逐渐有了心灵共鸣。我们在90年代遇到的心灵困境,与王小波的时代有不同,但也有着诸多联系。可以说,王小波的作品,让我有了应对人生困苦的勇气,也鼓舞我挣扎着走出泥沼,通过考研改变了命运。读研究生之后,我对王小波的兴趣,从读者的方向转到了研究方向,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以王小波与鲁迅之间的比较论为题展开。王小波成了我思考整体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撬动点”。这之后,我保持着对王小波的研究兴趣。
如果要推出书写内容频度最高的“前三甲”,应该是《兰亭序》《千字文》《心经》。三者的区别在于,《兰亭序》是书法经典,《千字文》属蒙学系列,《心经》乃佛家经典。但三者之间也有共同点,皆出于晋唐时期,王羲之到了唐代,经李世民的推崇,登上了“书圣”宝座,《心经》是唐代高僧玄奘翻译的,久盛不衰,附在集王《圣教序》之后。《千字文》其实也和王羲之相关。周兴嗣奉梁武帝萧衍之命将从王羲之法书中所选出的一千字编纂成文,是为《千字文》,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兰亭序》传世的底本就是摹本,《千字文》《心经》则是集字,其后的《兰亭序》作品,主要是临作,也有一些以临为创的方式,后二者都是创作,并且书体越来越丰富。若是将三者按照取法先后顺序大致排列,最初见到的多半是《千字文》,因为是发蒙之需。因为如此,深受历代大家喜爱,乐此不疲。
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北京五十六号戏剧工作室等出品、改编自刘连书同名中篇小说的话剧《半个月亮掉下来》近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围绕这部作品的三个关键词:京味话剧、悬疑和喜剧,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既传统又当代的预期。论及传统,是因为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话剧,在戏剧史上天然带有地域文化传承的内涵,同时又不断面临舞台创新的挑战;谈到当代,是因为喜剧、悬疑作为类型修饰语,近年来有太多技巧运用娴熟与形式花样百出的影视剧作品。对于一个通过移动端屏幕就能看到这些作品的时代,如何在剧场里吸引观众、演完后还能给观众留下思考,是创作者始终需要回应的问题。“半个月亮”并非意在创新,却以立足细节、回归人性的方式,给出了一种京味话剧抵达人心的思路。
2021年6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正式启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签署《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合作备忘录》,首批资金1000万元定向用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古籍活化与数字化等公益项目。项目实施至今,各项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取得重要成果。 国家典籍博物馆于5月16日开幕的“同心护珍宝 聚力续华章”展览便是项目支持下古籍保护成果的一个缩影。展览分为“古韵新生:各地精品荟萃”“讲好河川故事:舆图”“镂于金石:探源古文字”“世界记忆:样式雷图档”四个部分,精选了35种39件已经修复完善的珍贵古籍予以展出,带领观众感受文物修复师“妙手回春”的智慧。
近年来,美国社会及中美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中国的外部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同时,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政经交往对两国及世界也具有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加强对中美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于2021年初设立中美政经论坛,搭建跨学科的学术与智库平台,定期组织团队深入探讨一些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及其对中国、世界的影响,并公开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一年来本论坛分别聚焦“回顾与回归:美国拜登政府百日执政评估”“大历史视野下的‘拜登经济学’与中国”“中美博弈背景下的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疫情时代的美国社会变迁及其国际影响”“中美博弈下美国对华舆论的演变”“拜登政府执政首年内外政策评析”几个主题,形成了6篇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为客观、理性而深入地了解美国政经变化、中美政经交往,助力学界对美国及中美政经关系的学术研究与讨论,提供了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