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阳师大校庆捐款倡议“千班万元”引质疑
The Epoch Times
为庆祝建校50周年,河南信阳师范大学近期发起“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号召历届毕业班级向母校捐款,每班目标金额不低于人民币一万元。该倡议引发广泛争议,部分网民质疑其涉嫌“变相逼捐”。在强烈舆论压力下,校方回应称“数额不限、完全自愿”,但质疑声音仍未平息。 据网传校方发布的《倡议书》,此次捐赠活动面向往届毕业班级,以班级为单位,由联络人组...
据网传校方发布的《倡议书》,此次捐赠活动面向往届毕业班级,以班级为单位,由联络人组织成员自愿捐款。倡议中建议目标金额“不低于一万元”,捐款将用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对不同额度的捐款人,校方将给予感谢回馈,包括将姓名收录于《捐赠纪念册》,并存入校史馆。
该倡议书文辞激昂,以“重拾青春炽热初心,献礼母校五十华诞”号召校友踊跃捐赠。然而,“万元”门槛的设定和集体组织方式引发诸多质疑。有网民指出,所谓“自愿捐赠”在现实中常夹杂群体压力,可能演变为变相强制。网民“乐小乐”评论道:“让领导先捐”,还有评论说“要求校长捐款不低于年薪……” 也有人表示:“别浪费这些钱了,留着给父母买点好吃的。”
该校毕业生赵强对大纪元记者表示:“我想母校办校庆应以节俭为原则,钱可以用来帮助困难学生,而不是给领导贴金。不知道剩下的钱又会落入谁的口袋。”
一位在郑州市教育局工作的丁姓(化名)科长也对该行为表示强烈不满。他私下对大纪元说:“(中共)国务院和教育部门明令禁止学校以任何名义向学生募捐,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但现实中屡禁不止。信阳师范大学以校庆名义组织捐款,即使冠以‘自愿’,也严重干扰了个人意愿,背离教书育人的本分。”
校方回应称,目前尚未收到过万元的班级捐款,最高一笔为2000元,多数捐赠金额在100至200元之间。也有个别校友以个人名义捐出10万元。一名工作人员强调,活动“数额不限、完全自愿”,目前仍处于“募捐初期”。
但有关专家指出,信阳师范大学的“倡议”并不意味着“无压力”。浙江大学一位已经离校的刘姓学者对记者表示,捐款应是一种基于情感认同的纯粹自愿行为,而非作为“义务”或“指标”来操作。他说:“现在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我听说今年高校失业率达到四成甚至更高。这些学生尚无收入来源,多数靠父母供养,家庭条件有限的学生在群体氛围中可能会产生心理负担。一旦有过去的导师或班干部暗示‘不捐影响集体荣誉’,就容易滑向变相强制,削弱毕业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他补充道,此类做法不仅削弱了学校与毕业生之间的信任感,也与高校培养独立人格和公民责任的目标背道而驰。 事件也引发主大陆流媒体评论。《新京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校庆捐款倡议原本是常见做法,但明确提出“捐赠目标数额”容易引发公众误解。“即便本意良好,‘千班万元’的设定仍透出功利色彩,缺乏人情味,反而损害了学校形象。”
信阳师范大学官网资料显示,该校创办于1975年,前身为开封师范学院信阳分院,197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23年6月正式更名为信阳师范大学,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师范大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