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别2022!这一年,有一种力量叫坚守
Beijing Daily
坚守的每个人都是英雄 坚守的每一天都该铭记
岁末年终,很多人习惯性地要对这一年来一个总结。或许表述上各有不同,但都流露出一个意思:不容易。国家不容易,北京不容易,每个人也都不容易;年初不容易,年中不容易,年末也不容易。
感叹不容易,憧憬新景象。就像一个个刚刚经历长途跋涉、已经看到终点的选手,在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时,回首一路上的崎岖坎坷,畅想撞线之后的美好生活。
唯其不易,所以不已。支撑我们走过这一年的力量有很多,坚守应该是所有力量中最给力的一个。在疫情暴发后的第三年,我们不断地调整防控策略,以更加科学精准的方式与病毒战斗;上下一心,夜以继日,在全体市民的坚守中,即将迎来新年钟声的敲响。
坚守的每个人都是英雄,坚守的每一份力量都了不起,坚守的每一天都值得铭记。
犹记年初的北京冬奥会,北京坚守对世界的承诺,克服了重重困难,举办了一届足以载入史册的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北京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双奥之城;犹记4月底,北京遭遇极为严峻的局部疫情,面对传播速度更快的奥密克戎新变异株,整个城市团结一致,扛住了病毒的轮番冲击;近一段时期,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感染新冠的市民数量持续增加,我们再一次选择众志成城的坚守,在坚守中坚强,守护每一个生命。
还记得冬奥会开幕式上那一束在风雪中不息的微火吗?苏翊鸣的一飞冲天,徐梦桃、武大靖等老将的奋勇争先,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一路领先,第一次登上冬奥赛场的中国选手突破自己的极限,奥运精神的火种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宝贵的遗产。
微火不止闪耀在奥运赛场上。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太多的微光,把城市照亮。在这一年,大白们自始至终坚守在与病毒作战的一线,无论酷暑严寒,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可以信任的防线;就在这段时间,为了抢救更多的急危重症患者,医务人员轻伤不下火线、阳过迅速返岗,以“必须站着、不能倒下”的劲头,为患者撑起了一片天;在这一年,数不清的志愿蓝,坚守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维持赛场秩序、运送急需物资、帮助疏导情绪,成为首都北京的一张金名片;还有外卖小哥、小区保安、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留下了太多负重前行的伟岸身影,定格了太多逆向而行的感人瞬间……
最值得敬佩的,是两千多万首都市民,始终以识大体顾大局的觉悟、以人人有责和守望相助的精神,与深爱的这座城市一起坚守。在支持配合各项防控政策的自觉中,在主动给邻居送药送物资的爱心里,在非必要不去医院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急危重症患者的大爱里,在阳康之后迅速投入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行动中,一座经历疫情砥砺的城市,终将在继续的坚守中,迎来疫去春来的那一天。

2006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熊式一先生的剧本《王宝川》中英文对照本。四年之后,也即2010年10月,拙编熊式一的散文集《八十回忆》由北京海豚出版社出版。再两年之后,也即2012年8月,熊式一的长篇小说《天桥》也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此书原为英文本,后由作者自译为中文)。窃以为,这是熊式一中文作品传播史上几次较为重要的出版,标志着在作者去国七十多年之后,他的代表性作品终于重归故土,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早在1920年代末,熊式一就在《小说月报》《新月》等新文学代表性刊物上亮相,1930至1940年代他又因《王宝川》《天桥》等作品享誉欧美。之后,他的名字在中国内地销声匿迹达半个多世纪。1988年,年届古稀的熊式一才有机会回国探亲。他1991年病逝于北京,了却了叶落归根的夙愿。然而,翌年《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馆编,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书中已经有了林语堂的条目,却依然未见熊式一的大名。直到熊式一逝世十五年之后,他的主要作品才陆续在中国内地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