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视角勾连家与国,让历史故事活起来,主旋律剧攀新高峰
Beijing Daily
2021年的荧屏,《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高口碑作品在荧屏内外掀起主旋律风,铸就多年以来国剧最亮眼成绩。主旋律题材进入爆发期的背后,是创作者们放弃常规创作思路,从真实的人物和情感出发,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戏剧冲突,以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手法,让历史课本、时代报告里的故事活起来。以往并不被市场看重的革命历史剧、脱贫攻坚剧、英模剧,在这一轮创作转型中,以全新的样貌呈现在荧屏上。
角色越是高高在上,就离观众越远,贴近现实、接地气是今年荧屏主旋律人物的主要特征。年初播出的《山海情》在创作上走乡土文学路线,一众“土味儿”角色的命运故事引发全网热议。当荧屏上强势登场的大女主纷纷“扑街”时,没有光环、没有滤镜的李水花,却成为这一年中最能彰显女性力量的荧屏角色。
如今,在越来越多的主旋律作品里,观众看到的主角人物是去光环的。《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登场时是几乎流浪汉般的造型,还遭到爱国学生的误会和围攻。剧中的陈独秀性格上有刚愎自用的一面,还有封建家长作风,他与大儿子陈延年的性格冲突,是观众非常熟悉的中国式父子关系,种种“不完美”让这个开天辟地的领袖人物多了几分烟火气和真性情。
《功勋》中,雷佳音扮演的于敏,戴一副黑框圆眼镜,头发杂乱无章,胡茬横生,人物形象模糊到缺乏辨识度,让人联想不到那个“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的中国“氢弹之父”。故事开头,科学家以身许国,如此壮怀的一场戏却演绎得风轻云淡:路边馄饨摊,领导问于敏,加入氢弹项目就要一辈子隐姓埋名,家人面前也要做个“哑巴”,“那是带到坟墓里去的秘密”。于敏闷头吃馄饨,“不用想了,明天一早就能上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情感爆发,一句承诺许下一生,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些为主角人物祛魅的表现手法,不仅跳出了以往宏大叙事高大全式的老路,还通过欲扬先抑制造反差,拉出人物弧光。
今年的主旋律佳作不约而同在家庭视角上做文章。《功勋》与以往的英模剧有很大不同,主人公不再是符号化形象,而是有着真情实感的平凡人,几位功勋人物在矢志报国的“高光时刻”之外,他们的家庭故事、情感故事同样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剧中一幕幕伉俪情深、儿女情长令人动容。《功勋》总导演郑晓龙就表示,这部戏八个单元的剧组有着一致约定:要尊重时代真实的逻辑,也要忠于功勋人物生而为人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爱看的作品。
作为年度扛鼎之作,《觉醒年代》中高浓度的家庭情感戏是作品火热到“出圈”的重要原因。剧中,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相濡以沫的情感令人感佩,剧情加入陈独秀父子的矛盾线,更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次成功探索。《觉醒年代》陈独秀父子三人间的冲突并未游离于主线之外,矛盾始于家庭积怨,陷于时代大思潮中的思想碰撞,终于革命信仰的共同确立,其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深嵌于作品的主题表达中,讲述的同样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陈独秀和陈延年最终是在革命者的肝胆相照中达成和解,在人物关系上形成一种更为深沉的情感互动。父子三人码头相拥一场戏意味丰富,这段时长4分多钟的离别戏是全剧的“泪点”,陈延年、陈乔年的步伐特写,是陈独秀脚步的延伸,隐喻了觉醒之路接续向前,画面叠加两人牺牲的场景,成为互联网上流传最广的作品片段,也是荧屏上的年度经典镜头。打动人心的力量来自于贯穿全剧父子纠葛情感铺垫后的爆发,也来自于一代人寻路的革命与青春、觉醒与牺牲,在家国情怀中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注定会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