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要多久才能熬过这段艰难时光?专访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
Beijing Daily
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调整后,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日前央视《面对面》记者就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进行专访。
记者:当时你们有没有摸摸家底,手里资源能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
焦雅辉:根据这三年国内的感染率,另外也参考全球其他国家人群的感染率,我们当时算的是完全任由感染,那手里资源肯定是不够的,还是要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按照这样缓疫压峰的情况,把感染人数包括需要住院人数,能够稍微拉得缓一些,我们医疗资源的供给就是够的。
我们当时预判到了老百姓发热就诊需求会增加,所以当时的方案,首当其冲的是发热门诊,要求所有的医院都要开放发热门诊,尽可能地要满足这些发热患者的就诊需求。
记者:提供的这些能不能满足人们看病的需求?
焦雅辉:仅靠这些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的话,那肯定还是不够的。以北京为例,一方面是所有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都要打开,另外,有体育馆、方舱医院也开设了临时的发热诊疗点。
根据病毒和疾病的特点和规律,往往是在第一周过去以后,第二周重症逐渐地开始出来。那么这时面临最大压力就是急诊,当发热门诊需求往下走的时候,急诊压力就开始显现了,最近大家看到的120需求大增,重症的床位、住院的床位,比如大家说一床难求。
记者:这个时候你们还是要摸家底,我有多少资源能够满足这个时候更加迫切的需求?
焦雅辉:其实从2022年12月初的时候,我们印发了方案,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要扩容,要改造。要求像原先有综合ICU的,床位不够的要增加。另外,我们要求医院还要按照综合ICU等比例准备一些可转换的ICU,就是在重症资源快速增长,马上要达到临界值时,这些可转换的ICU就是要在24小时内变成综合的ICU。我们要求医院把所有床位资源统筹起来,包括设备、医务人员统筹,发热门诊病人最多时,全院支援发热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