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达成稀土框架协议 专家解读背后博弈
The Epoch Times
中美贸易谈判近日在伦敦取得重大突破,双方就稀土供应达成框架协议。中方承诺预先向美方供应稀土,美方则放宽部分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措施及中国学生赴美就学限制。这一协议被视为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的重要信号,但多位专家指出,中方在谈判中的妥协姿态可能与其面临的内部经济压力和权力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美国总统川普(特朗普)6月11日在“真相社交”平台宣布,作为贸易协定的关键组成部分,中方将预先向美国供应所有必需的稀土材料。作为交换条件,美国将向中方提供相应便利,包括恢复中国学生赴美就学等教育交流项目。
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与中共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均证实,双方已达成框架协议,目前正等待两国领导人最终批准。
根据协议条款,美方对华进口总关税设定为55%,中方对美关税为10%。消息公布后,中国稀土相关企业反应积极,金力永磁、英洛华科技、中科三环等多家公司已获得出口许可,稀土概念股集体走强。
中共于4月初对稀土实施了限制措施,要求出口商必须获得北京当局颁发的许可证。目前中国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稀土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战斗机和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
5月,美中双方在日内瓦曾达成协议,中共同意加快对美磁体出口审批以换取关税降低,但审批拖延影响美国汽车生产,引发美方不满并暂停向中国出口喷气发动机、晶元制造软体和乙烷。上周川习通话,促成了伦敦会谈,北京才付诸于行动。
对于中共此次迅速作出让步,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沈明室对大纪元分析,很可能与当前面临的内部政治经济压力紧密相关。他对比指出,相较于习近平在首轮中美贸易谈判中展现的强硬立场,此次明显的态度软化反映出决策层对延续对美对抗策略的重新评估。
“当前中国面临显着的经济下行压力,这促使决策层在对美策略上进行战术性调整”,沈明室认为,虽然框架协议的具体内容有限,但在稀土供应和教育交流这两个关键议题上的突破,表明中方在谈判中确实作出了实质性让步。
沈明室进一步推测,谈判前夕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通话以及随后中方的一系列让步举措,可能暗示此次谈判获得了最高决策层的明确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