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暄集/潁考叔的「智慧」\趙 陽
Ta Kung Pao
第一次讀《鄭伯克段於鄢》,在二十多年前。不諳世事的我,對鄭莊公的沉穩老辣,竟生出些許佩服來。鄭莊公城府極深,對母親和胞弟的陰謀早已心知肚明,卻一直按兵不動,擺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姿態,欲擒故縱,最後師出有名。至結尾處,鄭莊公後悔了發狠時說的話──「除非到了黃泉之下,否則不再與母親相見」,但最後竟能既不違諾、又與母親團聚,其樂融融。大結局到底是圓滿的,當時我認為這是天意。
如今再讀《鄭伯克段於鄢》,心境已大不同。學生時代讀它,重在學習寫作藝術;人到中年讀它,難免會與人生的際遇對號入座,然後幡然醒悟年少時的幼稚。不論是姜氏對幼子偏心、任性跋扈,還是共叔段貪婪愚蠢、驕縱成性;不論是大夫祭仲的忠心耿耿,還是公子呂的逆耳忠言,都是這茫茫人世間、現實生活中某一類人之典型代表。職場上的爾虞我詐,職場「老江湖」們的鬥智鬥勇,其背後的人生經驗,恰與鄭莊公無異:誘敵深入,待敵犯錯,再一舉出擊,把對手打垮。我想,倘若一個人對胞弟都可以不加規勸、放任自流,那本來就競爭激烈的職場,人與人之間戒備心重重,自然就更沒義務去「循循善誘,好言相勸」。可是,作為人,不論在做什麼,難道不應該多一些人性的溫度才好嗎?
有人說,也不盡然,故事中的潁考叔出謀劃策,讓鄭莊公彌補遺憾,使得故事有了「大團圓」的結局。潁考叔的智慧,確實豐富:他深諳鄭莊公的本性,便主動配合演戲,表演自己的孝道,使鄭莊公有機會表達悔意,然後再獻計獻策,表達忠心。只是,這樣的智慧,用盡心機,後人即便努力學習、前赴後繼,也鮮有人能夠熟練掌握、運用自如。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