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美國是中法關係的「推動器」\宋魯鄭
Ta Kung Pao
踏入2024年,回顧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既有高峰也有低谷。中法關係起起伏伏的規律和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雙方建交的那一刻,已經把答案告訴了世界。
1964年中法建交出乎意料、震動全球,被稱為「外交原子彈」。這自然離不開當時的背景: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和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兩大陣營正在進行冷戰。法國和中國也分屬不同的陣營,而且雙方相隔遙遠,沒有任何經濟聯繫。更重要的是,中法兩國均是大國,法國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雙方在世界都是舉足輕重。這兩個來自不同陣營的國家建交,對世界格局和全球力量平衡的衝擊可想而知。
中法建交充分體現了眾多國際關係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決定大國關係的是戰略利益,而不是經濟利益,而且這種利益是超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二是兩個大國的共同重要戰略利益未必一定來自於雙方本身,而是外部因素。
二戰後的法國和新中國都是百廢待興,法國在經濟和安全上都依靠美國。法國第四共和國首任總理拉馬迪埃不得不承認:「每一筆貸款的給予都取決於政治現實,每獲得一筆貸款,我們的獨立就要減少一些。」戴高樂時期的外交部長和總理德姆維爾也認為:「從1946年到1958年,美國控制了法國的對外政策。」
雙方具共同戰略需要
但中法都是有着悠久大國傳統的國家,不可能長期依附他國。擺脫這種外部依賴是必然選擇。然而在美蘇兩極稱霸的世界中,即使獲得真正獨立也並不足以確保大國地位,還要有能力對抗兩個超級大國的制衡,這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尋求夠分量的盟友。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