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ary Country (Mandatory)

Other Country (Optional)

Set News Language for United States

Primary Language (Mandatory)
Other Language[s] (Optional)
No other language available

Set News Language for World

Primary Language (Mandatory)
Other Language(s) (Optional)

Set News Source for United States

Primary Source (Mandatory)
Other Source[s] (Optional)

Set News Source for World

Primary Source (Mandatory)
Other Source(s) (Optional)
  • Countries
    • India
    • United States
    • Qatar
    • Germany
    • China
    • Canada
    • World
  • Categories
    • National
    • International
    • Business
    • Entertainment
    • Sports
    • Special
    • All Categories
  • Available Languages for United States
    • English
  • All Languages
    • English
    • Hindi
    • Arabic
    • German
    • Chinese
    • French
  • Sources
    • India
      • AajTak
      • NDTV India
      • The Hindu
      • India Today
      • Zee News
      • NDTV
      • BBC
      • The Wire
      • News18
      • News 24
      • The Quint
      • ABP News
      • Zee News
      • News 24
    • United States
      • CNN
      • Fox News
      • Al Jazeera
      • CBSN
      • NY Post
      • Voice of America
      • The New York Times
      • HuffPost
      • ABC News
      • Newsy
    • Qatar
      • Al Jazeera
      • Al Arab
      • The Peninsula
      • Gulf Times
      • Al Sharq
      • Qatar Tribune
      • Al Raya
      • Lusail
    • Germany
      • DW
      • ZDF
      • ProSieben
      • RTL
      • n-tv
      • Die Welt
      • Süddeutsche Zeitung
      • Frankfurter Rundschau
    • China
      • China Daily
      • BBC
      • The New York Times
      • Voice of America
      • Beijing Daily
      • The Epoch Times
      • Ta Kung Pao
      • Xinmin Evening News
    • Canada
      • CBC
      • Radio-Canada
      • CTV
      • TVA Nouvelles
      • Le Journal de Montréal
      • Global News
      • BNN Bloomberg
      • Métro
國際關係/中美關係影響2024年全球大勢\軒轅靖

國際關係/中美關係影響2024年全球大勢\軒轅靖

Ta Kung Pao
Wednesday, January 03, 2024 04:06:44 AM UTC

  2024年國際關係依然存在大變數。無論國際關係如何演變,不管大國博弈如何激烈,不管熱點地區危機如何發展,不管全球是否出現「黑天鵝」事件,中美關係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將對全球大勢有着關鍵性影響。

  從關稅到科技再到地緣政治,美國一直試圖全面封殺中國,這也曾經讓分析家們認為會導致「新冷戰」。但是,2023年夏季開啟的美國高官訪華潮,促成了11月中旬中美兩國元首在舊金山的會晤。

  這是非同尋常的雙邊會晤,中美兩國元首就兩國關心的戰略問題進行了會談,雖然不能從根本上化解中美分歧,但是,兩國元首會晤也確認了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給緊繃的雙邊關係降溫止損。所以,2024年的中美關係可以做到風險可控。

  美國大選年變數增加

  然而,在美國迎來大選年的情勢下,決定連任的拜登總統和矢志奪回政權的共和黨會將中國視為主要靶標。在兩黨爭權奪利的惡鬥中,會賣力表演反華戲碼。拜登政府會利用台灣問題和菲律賓,在台海和南海區域製造紛爭。當然,拜登政府為了宣示其反華政績,會繼續在高科技領域對華進行禁限措施,尤其是和韓國、日本和荷蘭等國強化對華半導體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孤立與圍堵。中美關係在美國大選年不會平靜,甚至會有波濤洶湧,但是中國已經熟悉美國的套路,也無懼美國所謂的「去風險」。諷刺的是,2024年全球都在看美國大選的政治鬧劇,只會進一步拉低美國的全球形象。

  由於共和黨人對支持烏克蘭有不同觀點,烏克蘭危機或成拜登總統連任的大麻煩。巴以衝突的外溢與蔓延,同樣暴露了拜登政府的外交弱點。除非烏克蘭危機和巴以衝突盡快結束,否則將成為壓倒拜登政府的「兩根稻草」。因此,拜登想實現連任,只能用政績來標榜自己。所謂政績,除了高調反華來證明「政治正確」,還要通過中美外交達成的戰略平衡來證明。看似矛盾,卻是美國政客慣用的政治策略,否則就不會有一邊高調反華,一邊對華進行熱絡外交了。

Read full story on Ta Kung Pao
Share this story on:-
More Related News
再納中東四國 免簽朋友圈增至47國

  【大公報訊】記者趙一存北京報道:中國自9日起對沙特、阿曼、科威特、巴林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加上2018年全面互免簽證的海合會成員國阿聯酋和卡塔爾,中方已實現對海合會即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國家免簽「全覆蓋」。至此,適用單方面免簽政策來華國家已擴展至47個。

有話要說/香港已成為「雙向聯通」戰略平台\陳子遷

  去年曾妄言「香港玩完」的摩根士丹利亞洲前主席羅奇,近日接受訪問承認對香港近期表現「大跌眼鏡」,尤其對港股今年以來的強勁反彈感到震驚。他表示在中美角力升級下,香港非但未受拖累,反而憑藉其聯通內地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獨特優勢,因而煥發新生。

外企持續投資 中國變研發熱土

  【大公報訊】據央視網報道:今年以來,我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扎實推進穩外資相關舉措,不少外資企業選擇持續加碼投資中國,共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機遇。不久前,跨國企業羅氏製藥宣布,在上海增資20.4億元人民幣建設全新的生產基地。

多元選擇/降低小店安裝費 利電子支付普及

  網上購物盛行,電子支付在港同樣日漸普及。經濟學者李兆波表示,相比內地的主流電子支付工具,例如微信支付及支付寶,香港的電子支付工具選擇比較多元化,包括早期的八達通、後期出現的電子錢包,以及信用卡,選擇多元,促進了電子支付在香港的普及,惟商戶安裝電子支付工具需要支付交易手續費,許多中小企或小店未必有能力負擔相關費用,或會為降低成本而選擇不安裝,為電子支付工具普及增添障礙。他認為若各大平台若能降低相關手續費,或可吸引更多商戶安裝並提供電子支付服務,從而令電子支付在香港有良好的發展。

全國農業普查明年展開 摸清「三農」家底

  【大公報訊】記者任芳頡北京報道: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開展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的通知》(簡稱《通知》),決定於2026年開展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國務院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盛來運接受媒體採訪表示,這次普查在摸清「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家底的基礎上,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等新情況進行調查,將全面反映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普查將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普查數智化水平。

港教育界赴閩交流 弘揚「嘉庚精神」

  圖:香港教育界赴閩交流考察活動全體團員和嘉賓在嘉庚像前合影。

議論風生/發揮保險樞紐作用 助力低空經濟飛向全球\于承忠 孫嘉來

  近年來,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是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地區,具備「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有條件在低空經濟保險領域發揮橋頭堡作用,助力內地低空經濟產業飛向國際舞台。

探測太陽系小天體,意義何在?

  一、探索太陽系起源和生命起源

港科大取錄兩哈佛生 料陸續有來

  【大公報訊】美國政府近日接連施壓哈佛大學,國際學生大受影響,香港多所資助大學第一時間伸出橄欖枝。其中香港科技大學已於本月5日向兩名哈佛研究生發出錄取通知,據悉分別來自內地及巴基斯坦。港科大表示,累計收到數十宗準備前往哈佛升學或美國的學生查詢,正處理數宗轉學申請。校方相信由於美國對留學生的政策持續反覆,有不少國際學生仍然對事態發展持觀望態度。

知微篇/歐盟無力解脫的困境\周八駿

  2025年5月29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德國亞琛領取查理曼獎的典禮上,喊出一個口號──歐洲獨立。

教師觀點/AI難猜中命題者心意

  圖:內地社交平台上流傳的「AI貼題卷」宣傳帖文。

「行走」11年 50條線路遍布海內外

  范長江作為《大公報》著名記者,在中國新聞史上影響深遠。為踐行和發揚范長江精神,2014年起,《大公報》舉辦「范長江行動」,11年來共組織840餘名香港大專院校傳媒學子先後奔赴內地、遠走海外,行走50條各具特色的路線,參訪了甘肅、內蒙古、廣東、福建、北京、上海、河南、黑龍江、吉林、海南、山東、浙江、江西、江蘇等地,足跡遍布全國百多個城市。走訪了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俄羅斯、英國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在實地採訪中學習和發揚「記者永遠在路上」的精神,一路採訪、體驗、思考和寫作,感受祖國山河壯麗與經濟民生發展,領略各地民風人情和歷史文化,同時探究「一帶一路」成果,了解中國與相關國家及地區的友好交流情況,在思考中探尋香港未來的發展機遇和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

青評後浪/香港經濟穩步復甦:2025年首季數據透視韌性與機遇\梁 帆

  回顧2025年這幾月,國際局勢風雲變幻,「關稅戰」令全球經濟動盪,大多國家和地區都叫苦連連。香港卻以穩中有升之勢,展現出逆水行舟的韌性,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但沒有受損,反而一直增強。根據特區政府最新發布的《二零二五年第一季經濟報告》,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增長3.1%,較上一季的2.5%「更上一層樓」,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增幅更達1.9%,數據之亮眼令人拍手叫好。所謂「香港玩完」的論調不攻自破,實則為社會各界描繪出一幅柳暗花明的復甦藍圖。

知微篇/「美國世紀」終結是歷史的必然\周八駿

  著名的「軟實力」觀念創立者小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的遺作,是他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國際事務名譽教授、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合撰的《美國長世紀的終結——特朗普和美國權力的來源》(The End of the Long American Century-Trump and the Sources of U.S. Power)。此文徵得奈的家人允許而最後定稿。在奈去世約一個月後,6月2日發表於《外交》網站。

中船保歐盟首家辦事機構落戶希臘

  【大公報訊】據新華社報道:中國船東互保協會(中船保)成立於1984年,向會員提供保賠險等多險種一站式海上互助保障和專業服務。目前,中船保擁有202家會員,在144個國家和地區有代理,保賠險入會總噸達9800萬噸。

香隧及城隧收費擬增至8元

  特區政府全面檢視隧道及主幹道收費,鄭晴同市民一樣,最關心會否加價。政府建議香港仔隧道、城門隧道調高收費,所有車種全日劃一收費由現時的5元,增至8元,料每年共可帶來2.89億元收入,較現時增加50%。預計明年全面通車的中九龍繞道,則建議所有車輛全日劃一收費10元,料每年帶來收入2.57億元。

議論風生/北部都會區:香港破局的最大希望\陳成爐

  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9月公布,並於下周一展開公眾諮詢。施政報告是政府向市民的述職與規劃藍圖,核心在於總結過去一年工作,擘畫未來一年施政。這份關乎香港長遠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始終是市民矚目的焦點。

中國去年海港城市港口經濟增加值達6.7萬億

  圖:6月12日,與會者在第三屆天津國際航運產業博覽會參觀。/新華社

透視鏡/重視藥價高昂問題\蔡樹文

  昨日,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就「全面推展醫療融資改革,善用公私營醫療資源」的議員議案作出回應。盧寵茂承認出現公私營服務失衡的現狀,他從公共醫療、私營醫療及醫療保險三大領域,分析香港醫療面對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

國際關係/美須恪守承諾切實履行中美共識\宇 文

  中美經貿磋商機制在倫敦舉行首次會議,雙方經過2日會談,已就落實兩國元首本月初通話,以及中美日內瓦會晤的共識,達成一致,將會向各自的國家領導人匯報此次會議情況以及原則上達成的措施框架。據媒體報道,雙方達成的框架核心內容是,美國放寬對華出口限制,中國放寬對美出口稀土管制。

中山大學四校區 組建「國家大學科技園」

  【大公報訊】記者盧靜怡廣州報道:中山大學近日在廣州舉行國家大學科技園啟新儀式,並公布「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方案。根據建設方案,中山大學將在廣州、深圳、珠海和香港(含河套)四個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城市臨近校區區域布局特色化園區。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院士表示,四大園區整體形成覆蓋粵港、優勢互補的「啞鈴形」發展格局,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產業鏈。

明日或改掛三號波

  圖:昨晨一陣驟雨後,黃大仙上空出現一道絢爛的彩虹。\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有話要說/搭建高端國際合作平台 強化區域創新高地效應\陸文英

  一連兩天在香港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ISTIF)2025年會議,吸引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位政商學界代表參與。會議倡導「技術無國界」理念,支持跨國企業、科研機構建立創新聯合體,促進技術共享和成果轉化。通過探討全球科技治理、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國際規則,為國際合作提供對話平台。會議聚焦生命科學、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提出探索「科技風險預警多邊機制」及新興技術國際治理框架,探討彌合數字鴻溝、賦能發展中國家科技發展的路徑,推動技術普惠,為全球共同應對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同時,大會將青年領導力列為關鍵議題,呼籲建構全球創新人才中心,為香港吸引國際青年科技才俊提供新動能。

高效協同/創新機制 便利科研設備耗材跨境

  《意見》還強調,要加強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優化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作用的有效路徑。支持深圳醫學科學院在科研管理、人才聘用、經費使用等方面探索新機制。探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元化投入和開放共享機制,實施科研設備、耗材等進出境便利化管理。

議事論事/從穩定到穩定幣\李浩然

  一、引言

© 2008 - 2025 Webjosh  |  News Archive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