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浦江封: 一个模糊性掩护战略的形成:中国“两会”观察
Voice of America
2025年的中国“两会”终于在一场沙尘暴中结束了。在大会的最后一天,混合着大风、雨水、和黄沙的北京天气,可能算是对今年两会所做最恰当的气氛渲染。
2025年的中国“两会”终于在一场沙尘暴中结束了。在大会的最后一天,混合着大风、雨水、和黄沙的北京天气,可能算是对今年两会所做最恰当的气氛渲染。
因为,在今年两会会场外,可谓严防死守、波澜不惊,会场内则伴随长期政策调整的同时似乎也出现了悄悄的权力再平衡,以至于人们看到人大会议闭幕表决时中国最高领导人明显紧张不安的身体语言;而且,更重要的,当李强总理继续关闭会后记者会的同时,外长王毅却空前积极地主持了两场记者会,大会所显示的所有国际和国内的政策调整迹象都指向了一个模糊战略的形成。
这种情形,在历史上,既类似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的几年里中共政策的调整与缓和,也类似1989年后邓小平主导的“韬光养晦”政策,但又明显不同,极具主动性。似乎北京方面不仅设法以这种空前的模糊战略寻找战略空间,又意在掩护某种明确的战略目标。其中利害,不可不察。
1. 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
从2024年七月“二十届三中全会”到十二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李强在全国人大的十四届三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一个渐进的路线调整和酝酿过程。 就是,从2012年以来的供给侧向需求侧的转型,如李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提振内需的空前强调,并且寄希望于民企主导的所谓新质生产力。这在今年春节前后中国以Deep Seek和哪吒II的狂热风潮为二月份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造势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本次两会还启动了一系列微调性质的改革,承诺在教育、社保、医疗等领域进行配套改革,推动私企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企业家座谈会上的宗旨之一,譬如在两会召开的同时,从上而下地要求外卖平台为骑手们强制上社保、要求大型企业停止无限制加班制度等等,让许多人至今仍在莫名惊诧中。
特别的是,本次人大议程不见热议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却通过了代表选举法修正案,增加了一些扩大人大代表监督权力的技术性条款,美其名曰完善全过程民主。
因此,总体看来,本次两会的意义在于终结了刘鹤主导的供给侧路线,开始确立需求侧的经济路线。这是中共自2012年以来的重大路线调整,其影响自然是深远的,然而,从去年的三中全会到本次两会,这种转型却又是被刻意遮掩:重大的路线调整被一堆细微末节的微小政策所淹没,似乎被有意塑造成一个模糊性战略。
2. 以模糊代替让步
在政治上,这种刻意的模糊自然颇有深意,也为了应对路线调整后面临的几个现实挑战。首先,这种刻意的模糊,譬如大会前夕就推迟可能标志需求侧转向的宣言性立法即《民营经济促进法》的一读,且混杂着网信办在会议进行中大肆渲染“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显然意在推卸供给侧路线错误的责任,避开各种公开和潜在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