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首次太空跨年,空间站办“天宫画展”!
Beijing Daily
“今天我们在中国自己的太空家园,迎来了新年第一缕阳光,这也是我们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跨年……”在昨天举行的“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中,王亚平分享了在空间站迎接新年的感受。新年第一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天地对话”,与来自北京、香港和澳门的青年学子展开互动交流。
昨天下午3时许,京港澳三地青年学生就载人航天精神、太空授课、执行航天任务感受等话题,与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天地对话交流。
在谈到载人航天精神时,翟志刚介绍,在航天员大队的门楣上有八个大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有国才有家,无论我们飞多高、飞多远,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爱国主义永远是激励我们飞天的动力源泉。”同时,他也表示,本次飞行任务中最具挑战性的是长达6个月的在轨驻留,要感谢工程全线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全方位保障,让三人在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感觉良好”。
“任何时候,我们都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叶光富在回答澳门学子的提问时表示,乘组三人是非常团结、高度信任的战斗集体,同时,在地面上也有成千上万的航天人全天候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在遇到困难时,会第一时间跨越天路,送来温暖和力量。
王亚平则向青年学生们分享了太空授课的亲身感受,“教室”更加宽敞大气、授课内容更丰富有趣、直播画面更加清晰流畅,这都折射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而更让她欣慰的是,八年前太空授课种下的梦想种子正在开花结果,当时坐在教室里聆听太空授课的孩子们,现在有的已经成为航天大家庭中的一员,正在岗位上与航天员一起并肩战斗。王亚平希望天宫课堂能成为点燃梦想的平台,“我也希望能永远做孩子们心中的太空老师。”
本次活动中,中国空间站还首次举办了以“青春与星空对话”为主题的“天宫画展”,共有20余幅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创作的太空主题绘画作品亮相中国空间站。
2021年9月至10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多家单位组织开展了“青春与星空对话”中西部青少年与载人航天面对面活动,让从未近距离接触航天甚至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实现了诸多“第一次”: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发射、第一次将亲手制作的水火箭发射升空、第一次听院士讲课、第一次和航天英雄面对面交流……
由这批孩子们创作的太空主题画作,搭乘着“天舟”到达了中国空间站。在2022年的新年第一天,三位航天员如约开启了这份“神秘礼物”,并将这些画作布置在核心舱舱壁上。随着“摄像师”翟志刚的镜头,王亚平对这些画作进行了逐一介绍。特别是一幅来自湖南省十八洞村的作品说明写道,“快看,火星人来到了湖南十八洞村参观!这里曾经是贫困地区,现在经过精准扶贫,人们已经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启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乘组三人将在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在轨驻留6个月。

3月19日,2025浪潮云战略发布会在京召开。会议以“有云处皆智能”为主题,锚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路径,发布分布式智能云战略,计划半年内完成现有500个分布式云节点的升级,今年内落地分布式智能云节点超过1000个,成为“智慧系统的全场景运营商”,实现“有云处皆智能”的战略愿景。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表示,浪潮云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应用,推动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政务云系统集成商”到“分布式云服务提供商”,再到“智慧系统的全场景运营商”的“三次跃升”。肖雪提到,依托“人工智能+”行动部署,浪潮云面向组织用户,构建起智数云安一体化融合发展路径,并基于PoweredBy模式,依托云舟联盟形成全场景生态价值链,打通面向组织用户的智能化落地“最后一公里”。基于此,浪潮云发布分布式智能云战略,计划半年内完成现有500个分布式云节点升级,今年内落地分布式智能云节点超1000个,成为智慧系统的全场景运营商。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目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数据为支撑、以生成式 AI为依托的、新风险与新挑战并存的数智时代。在数智技术赋能下的互联网正不断引领社会生产与消费变革,创新人类交往的空间,拓展党和国家在网络层面的治理新空间;同时也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多新挑战。可以说,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数智时代的互联网是“交往主体数智化”的意识形态舆论场。数智时代,科技形态得以重塑,社会主体的交往形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人作为关键社会交往主体,在数智浪潮中持续不断经受着网络化、数智化过程。个体的人化作独立网络节点,借由数智媒介在互联网领域彼此紧密相连,形成了新的数智化交往主体场域。数智化进程不单重塑交往模式,更深度改变了交往主体的思想认知、价值追求与生活习性。这种崭新的网络交往场域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公共场域”,多元思想与价值在此汇聚、冲突,造就复杂且多样的意识形态格局,给当前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全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