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台湾大罢免展现公民社会的反共立场
The Epoch Times
台湾公共策益、台湾智库等多个单位日前共同举办座谈会,就“大罢免的意义与展望:公民行动的下一步”议题,邀请学者专家与会讨论。专家指出,大罢免展现台湾公民社会对亲共立场的持续反对与对中共势力入侵的担忧。
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总召傅崐萁曾率领17名国民党立委前往北京访问,会见中共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引发民众对中共统战台湾的担忧。公民团体针对部分蓝白立委联手主导的国会扩权法案,批评其“毁宪乱政”并无视民意,发起大罢免行动。首波针对24名国民党立委及遭停职的新竹市长高虹安的罢免案7月26日投票,但没有任何罢免案通过。
座谈会主持人、台湾青年世代交流协会理事长陈俐甫表示,全世界少有几乎半个国家同时进行罢免投票的情况,这是台湾特色。目前仍有地区尚未投票,部分地区则已有结果,盼大家交流彼此经验,让公民社会更加成熟进步。
台湾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林宗弘分析这次罢免投票,发现支持台湾政府增加国防经费和不支持“中配六改四”(即中国籍配偶取得身份证年限从六年改为四年)者,即使支持国民党,都倾向于投下同意票,因此罢免未通过并非民众反对“抗中(共)保台”路线,而是反映蓝营派系对地方(尤其偏乡)的控制力量。
林宗弘说,花莲和台东有7个村里没有开出任何一张同意票,而在所有同意罢免远大于不同意的地区,则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不同意票。换言之,回归政党对决是罢免未通过的最大决定因素,公民团体虽未成功,但努力是有成果的。
林宗弘表示,男性与高龄族群似乎偏向不同意罢免,而投票前发酵的“普发一万”(全民普发一万元现金)议题未纳入调查,但所得对罢免与否的影响不显著。他说,应以地方派系控制来解释这次大罢免结果,向国际解释这不是民众对两岸和国防因素的意向改变甚至“亲中(共)”。
台湾智库研究员胡瀚雯表示,7月26日台湾罕见地同时举行针对24位国民党立委与1位县市长的罢免投票,虽未通过,却仍写下民主新页。此次罢免行动延续自太阳花运动与青鸟行动,展现台湾公民社会对亲共立场的持续反对与中共势力入侵的担忧。
胡瀚雯指出,罢免、公投、游行与网络舆论皆为民众监督政治、表达民意的重要管道。虽然7月26日这场罢免未果,但8月23日的罢免投票与核三公投将再一次为台湾社会提供展现公民意志的机会。胡瀚雯鼓励大家踊跃投票,以行动对抗中共威胁、守护民主价值。
全国代理教师工会理事长黄湘仙强调,罢免不是仇恨,政治人物本来就该接受选民检视和选择,这是基本权益。她在争取代理教师权益的过程中发觉立委职权的重要性,因而开始留意国会动态,进而参与罢免不适任立委的行动。